厄尔尼诺致粮食减产 持续到2018年
厄尔尼诺致粮食减产,预计持续到2018年天气因素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通胀?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林林总总,我们很难把其他因素剔除得很干净,而只看天气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而且可参照的样本较少,有几点可以讨论。
首先,一旦异常天气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话,那必将经过农产品减产这个环节。从近50年的粮食产量来看,出现过两次增速上的低点。一次是1985年,另一次是2000年,前者的粮食产量增速跌至-7%,而后者的粮食产量增速跌至-9%。这两次粮食的严重减产都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三年,因此,可以基本得到的一个结论是:这两次粮食减产都是厄尔尼诺造成的天气异常导致的。
那么,从历史来看,一旦厄尔尼诺影响了粮食收成,影响的持久力可能比市场上大多数人的理解要久一点。一般要经过三年的时间,粮食收成才能出现边际上的改善。这与厄尔尼诺现象后可能跟随而来的拉尼娜现象存在密切关系。以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例,在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过去后,6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维持到2001年2月前后,在拉尼娜现象下,海面异常偏冷的现象依然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
第二,1997-1998年的那次洪水灾害似乎对农产品收成的影响更大。自1998年始,中国粮食收成从5.1亿吨骤降至2003年的4.3亿吨,降幅超过了15%,且自1999年开始,中国粮食就开始从3%左右的年均增速落入负增长,直到2004年,粮食产量才恢复正增长。而对于1982-1983年那次天气冲击来说,其对农产品收成的影响就相对缓和一些。当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对农产品形成影响的时候,农产品依旧是增产的状态,影响的只是农产品产量的增速。经过1985年农产品收成短暂的负增长后,1986年农业生产又很快恢复正常。
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我们正值“包产到户”的农村土地历史性改革,这一改革极大程度解放了农业劳作的生产关系,因此,尽管当时正逢灾害年份,但是当年释放的生产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掉部分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毋庸置疑的是:粮食减产会给粮食价格带来上升的压力,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1997-1998年那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的影响的话(1982年那次因为价格缺乏市场化机制,缺少参考价值),可以看到1999年CPI就开始出现了一轮上升周期,当时那轮上升到2004年才告结束。而若以当时的CPI上升阶段为样本,可以轻易发现在CPI的众多品种里,粮食是价格上升最猛的品种,当时粮食价格同比增速从-13.8%一路上攀至33.9%,可以猜想,在大概率情况下,当时的粮食价格是因供应问题而被推得更快。
从这三点可做以下几点推论:一是厄尔尼诺引致的粮食减产现象,预计会持续两年,到2018年粮食产量才会有所修复;二是在目前用工荒甚至城镇化的趋势下,我们要警惕农产品减产的幅度可能要比2000年那次更加猛烈;三是粮食价格很可能成为后期关注通胀的重点。
但是,从历史来看,粮食价格似乎对供应问题的反映非常迟缓,甚至农产品减产的高峰到四年之后,才反映到农产品价格的峰值上。天气因素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通胀?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林林总总,我们很难把其他因素剔除得很干净,而只看天气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而且可参照的样本较少,有几点可以讨论。
本文来源 中国农业网 农业气象行情频道: http://www.zgny.com/quote/nongyeqixiang/201608/27870.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