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指数首发 将服务于实体经济
6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与财新智库“跨界”合作,首度发布了中国气候指数系列,这是气象数据服务于实体经济跨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成果。指数结果显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为我国气候风险指数近36来第二高,仅次于1994年。中国气候指数系列填补了气候指数研发空白,为国内首创。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和灾害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风险日益凸显。因此,发布中国气候指数系列不仅有助于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也将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指数结果显示,1981-2016年期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19(0:风险等级最低,10:风险等级最高)。其中,1981-1998年平均值为3.69,1999-2016年平均值为4.69,气候风险呈逐步增加趋势。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最多,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西南等地接连遭遇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登陆台风强度大,风险指数高达9.7,仅低于1994年(气候风险指数为10)。
发布会还公布了未来三个月(2017年3-5月)我国的气候指数。预计,未来三个月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将低于2.5,处于“低”至“偏低”等级;全国干旱指数、雨涝指数、高温指数基本处于“弱”或“偏弱”等级;台风指数处于“无影响”等级。
据了解,中国气候指数系列将应用于公众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干旱指数、雨涝指数、台风指数、高温指数、低温冰冻指数,并在以上气候指数基础上合成中国气候风险指数。财新智库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该指数系列将涉及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大宗商品、生活消费、医疗健康、旅游观光、体育休闲、交通运输、保险金融等诸多领域。
“让气象数据服务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神华集团董秘黄清说道:“中国气象指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气候不仅影响能源产量,而且影响能源的结构与使用。能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运用气象数据可以科学安排能源生产,提高效率。”其实,目前气象部门对能源与气象的跨界合作已经进行了探索,天津气象局与天津能源集团合作,根据天气、温度科学安排供暖时间。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气候条件对其影响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低温冰冻指数与1、2月食品类CPI变化具有同步性。
据了解,未来一段时间,财新智库和国家气候中心将对不同区域加以细分,针对重点农产品和能源的产量、价格进行深入研究,推出农作物(产量和价格)和能源气候指数。
本文来源 中国农业网 农业气象行情频道: http://www.zgny.com/quote/nongyeqixiang/201703/91558.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