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圣诞节”。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除了日本外,其他七国都是信基督教的。 西方基督教会把中英《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 基督教乘机而入。基督教在被侵略时期传入中国的目的就是同化中国人的思想,以便于进行殖民地统治。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深深的印刻着“耻辱”两个字。"圣诞节"是基督徒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的伤疤,不适合中国人,勿忘国耻! 我党提倡普通民众宗教信仰自由,民众抵制洋节并非党和政府行为,政府提倡复兴祖国传统文化无可厚非!党派和教派是名称的不同,党内的信仰就是马列毛邓,一如伊斯兰教不会信仰基督教一样! 首先,对所谓的“圣诞节”,主要是商家和年轻人在过,大多数有一定年龄阅历的人,对此是无感的。商家,是找机会搞商业活动,他们的目的是找噱头做生意赚钱,当然是不会考虑文化入侵之类这些高大上事情的。在他们眼里,“圣诞节”与近几年商家搞出的双十一、双十二并没什么不同,都是促使“忽悠”消费者花钱的日子而已。 其次,在年轻人眼里,他们也不会有所谓文化入侵之类的想法,在他们眼里只有好玩和热闹而已。有心的人,在这样的轻松热闹的氛围下,借机向心仪对象示好、表白。想想看,借所谓“圣诞节”送个礼物就可脱单,这事绝对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啊。哪怕不脱单,年轻人大家一起乐一乐,也是多一些机会嘛!再退一步,哪怕都和这些无关,和小伙伴借机happy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在他们心里,也不会想到什么文化入侵,他们只是借机快乐,仅此而已。 事实上,由于中国的重大节日普遍都比较严肃,有其深刻和特殊的内涵,大家一般都不会像过洋节那样肆无忌惮地嗨。譬如,中国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你能happy吗?但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嗨。再譬如,中秋节是团员的,春节的传统是回家躲起来过年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等。哪怕就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其故事背景也是一年一度的牛郎织女鹊桥会,大家伤心还来不及呢······所以,由于中国缺少像西方重大节日的那种可以“狂欢”的节日,于是年轻人就选择了西方的节日来释放自己年轻的能量。之所以这样,还是和文化本身有关,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普遍比较严肃和深刻,西方文化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随着时间推移到近代则显得更加浅白,更加随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过所谓“圣诞节”的不都是年轻人,折腾所谓“圣诞节”的不都是商家嘛!年轻人荷尔蒙旺盛,喜欢热闹放松,商家借机发财,如此而已,很少人把这事当成什么神圣的事来看,不过就是买买买,玩玩玩! 所谓“圣诞节”、“万圣节”不知道都是谁翻译的,翻译的人一定是西方文化崇拜者,如果不是外国人就是文化上缺乏自信的中国人。因为,圣人在中国是有非常特殊含义的词汇。“圣诞节”、“万圣节”这里的圣其实都有圣人的意思,“圣诞”是耶稣诞生的意思,“万圣”则是把所有圣徒的节日翻译成了“万圣”。在中国,圣人则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中国真正的圣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连孟子都只能称作“亚圣”。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也就是说和玉皇大帝并齐的大圣人,中国古代皇帝才称作圣上。由此可见,圣人在中国是非常特殊的词汇,古代只有德行、知行完备的至善之人才能称作圣人,只有皇帝才能称作圣上,其他人也好、神也罢,都不能称圣。 然而,由于近代中国是被侵略的半封建半殖民国家,动乱百年将我们的文化自信由天上打落到了地下,于是掌握话语权的一些精英,自然就有了媚西方的心理,并且把传统的东西都打上了落后糟粕的标签,把西方思想都打上了先进精华的标签,结果就有了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这种不太合适的翻译。这种翻译,在占豪看来,是近代中国文化精英在世界上失去话语权、失去文化自信状态下的一种语境表现。说了,正是因为没有文化自信,他们才会这么翻译。否则,如果他们还把“圣人”看成特殊内涵的词汇,就不会随便使用这个词汇。 然而,今天的我们已经开始恢复了文化自信,再继续沿用这样没有文化自信的翻译已经不太合适了。所以,占豪认为,我们应该对像“圣诞节”、“万圣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进行更名,譬如把“圣诞节”恢复为“耶诞节”,把“万圣节”调整为“西方圣徒节”,让中国的“圣人”之“圣”回归到其本来含义,不要把中西方文化进行胡乱混淆。西方的“耶诞节”挺好的,那就叫“耶诞节”;西方的圣徒节挺好的,那就称作“西方圣徒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