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陆川9 于 16-12-15 07:47 编辑 中国养猪产业,完全能够自我完善,自我解决自供自给的格局。14年的生猪产量,告诉国人我们养猪人完全有能力,完全具备自产自供的条件及模式。14年的产量完全超越了国内的需求,其模式并不是以大场、规模场为主,当年的污染情度并没有今天的严重,因为什么?而14年的产能的快速形成及14年产能快速消失又是因为什么?政策制定牵连全局。14年的前面,猪价上行之时,产能不足,政策扶持促成产能的快速发展。该调整政策减速发展产能之时,能繁补帖还在继续,至使产能发展过剩。14年产能山峰下行之时需要扶持的时候,迎来的是被调高的天价玉米,天价的造肉价面临深井般的低价生猪,促使产能快速消失。16历史高价是对政策失误的补偿。今天,又在产能快速恢复的路上。5月份天价后备的出现,发展到今日已经近8个月,补进增加的后备,还需时间才能变成产能,当这近8个月的后备变成产能之时,这增加的产能是否已经超越了市场所需求的量?转型还在继续,规模还在扩展。建成的猪栏其目的就是养猪。扩建的,修复的对比治污拆除的,扩大远大于被拆除的。修复复养的也比限养的多得多,后备变成产能,再形成啇品猪供应市场,自5月份起,瘦肉型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左右,内三元10个月左右。从紧缺到饱和也需要一段时间,17下半年将影响明显。最大的危害是增加产能的惯性还在继续。治污限养,期盼是调控产能发展过剩的利剑。然而治污的拆迁却在某种情度上变成了发展的机会。一些因资金、场地限制发展,举棋不定猪场,借拆迁的资金转换场地后,变成规模大场。更有利益需求的人员,借拆迁、治污之旗大声呼喊发展的机会来了,诱惑他人发展产能。产能增加到过剩,养猪人终究是自己害了自己。国外先进的模式,首先体显的就是资金的增加、污染的增加,是否适合国情需求有待验证。期盼上次产能增加过剩的情况,不要再发生。高价后备进入,其本身就违背了低进高出的市场规律。疯狂近8个月的后备,到目前惯性还在继续,猪友理性看清后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那些以为规模、大场有优势能挤跨散户的思维的人们,你可曾想到在挤跨散户所需要的时间?1年?2年?这相对的时间段你又能否自善其身?稳抄胜卷了吗?未必。养猪的人自相自斗得益的只是屠宰,擦亮眼睛,看清那些说话人的目的,说那些话的人都是什么人。 |
|